“声现象”三种典型研究方法
【来源:易教网 更新时间:2025-01-13】一、实验推理法──“真空铃实验”
在物理学中,声现象的研究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重点之一。其中,实验推理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手段,它通过具体的实验现象,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推理,从而得出科学结论。以“真空铃实验”为例,这一实验不仅展示了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,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。
实验过程如下:首先,将一个小电铃置于一个透明的玻璃钟罩内,然后用抽气筒不断向外抽气。在这个过程中,学生们会发现,随着钟罩内的空气逐渐减少,电铃发出的声音也逐渐减弱。然而,即使在抽气筒工作了一段时间后,人们仍然能够听到微弱的声音。这是为什么呢?
原因主要有两点:一是玻璃钟罩的气密性并非完美,抽气筒也不可能将钟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尽;二是电铃与钟罩底座或顶部接触,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。
通过这个实验,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声音传播的介质效应。接下来,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推理:如果钟罩内的空气完全被抽空,将会发生什么现象?学生们经过思考后,可以得出结论:在真空中,声音无法传播。这是因为声音是一种机械波,需要依赖介质(如空气、液体或固体)来传播。
没有介质的存在,声波就无法传递能量,因此在真空中无法听到声音。
典型试题:
例1 (北京密云) 课堂上,老师给同学们做了这样两个声学实验:图甲是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,一部分伸出桌面。当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时,钢尺发出声音。图乙是老师把电铃扣在钟罩里并让其发声,我们既可听到清脆的铃声。当老师用抽气机抽掉钟罩里的空气时,我们发现,随着钟罩里的空气逐渐变少,铃声逐渐变小。
这两个实验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_____________实验(选填“甲”或“乙”)。
【解析】甲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,乙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。
二、放大法(转换法)
在声现象的研究中,有些现象非常微弱,难以直接观察。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些现象,科学家们常常采用放大法(也称为转换法),即通过一些巧妙的方法将微弱的现象放大,以便于观察和分析。
1. 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
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。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显著,可以直接观察,而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较弱,不易直接观察。在实验中,可以通过一些转换,对声源的微弱振动进行放大,进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。例如:
- 在发声的纸盆上放一些小纸屑,当纸盆振动时,纸屑会跳动,通过观察纸屑的跳动情况,可以判断纸盆是否在振动。
- 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,音叉的振动会使水花四溅,通过观察水花的飞溅情况,可以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。
- 在桌面上放一些小豆粒、小玻璃球或一杯水,敲击桌面时,观察这些物体的跳动情况,也可以判断桌面是否在振动。
2. 探究振幅对响度的影响
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密切相关。为了探究这一关系,可以设计如下的实验:
- 在鼓面上撒一些小纸屑,然后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,听声强弱的变化同时观察小纸屑跳动的高度。从小纸屑的跳动程度可以判断振幅的大小,从而得出振幅与响度的关系:“振幅越大,响度越强”。
典型试题:
例2 (泉州) 如图所示,在探究“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”的实验中,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,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。这样做是为了( )
A. 将音叉的振动时间延迟
B.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
C. 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
D. 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,便于观察
参考答案:D
三、类比法
类比法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的特性来推断未知事物特性的方法。在声现象的研究中,类比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。以下是两个典型的例子:
1. 声波概念的引入
声波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,学生在初次接触时可能会感到困惑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波,可以借助水波进行类比。水波的传播方式和声波的传播方式有相似之处,都是通过介质传递能量。通过观察水波的传播过程,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波的传播特性,从而更容易理解声波的传播机制。
2. 利用“波形”判断乐音和噪声、比较振幅对响度的影响
在声学中,乐音和噪声的区分是一个重要的概念。通过波形图,可以直观地展示这两者的差异。乐音的振动是有规律的,波形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;而噪声的振动则是杂乱无章的,波形没有明显的规律。通过观察波形图,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种声音的本质区别。
此外,波形图还可以用来比较振幅对响度的影响。振幅越大,波形的幅度越高,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大。通过对比不同振幅的波形图,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振幅与响度之间的关系。
通过上述三种典型的研究方法——实验推理法、放大法(转换法)和类比法,我们可以更全面、更深入地理解声现象的本质。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声学的基本知识,还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。在实际教学中,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,灵活运用这些方法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提高教学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