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2024-09-20
有一句话说小孩子是最幸福的,因为他们整天无忧无虑。但是,当我们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后,就会发现小孩子并不完全没有忧虑,有时他们会为了排遣不安和烦恼而付出很大的努力,同时还会对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做出敏锐的反应。
薛女士做了新妈妈后,婆婆来照顾她做月子和照顾小孙子。一开始,婆媳相处得还不错,但是当薛女士的奶水变少时,婆婆不愿意起夜给孩子喂奶,薛女士身体虚弱也不适应半夜起来照顾孩子。于是,两人面对孩子的哭声时常会互相推诿和责备。
婆婆有时还会无意中对宝宝说一些伤人的话,比如说薛女士没有奶水,或者说宝宝好命苦,连奶水都吃不到。这些话虽然是事实,但是却让薛女士感到很难受,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。
除此之外,宝宝还是一个难养型气质的孩子,经常哭闹不安,白天不睡觉,夜里经常哭闹,让大人筋疲力尽。婆媳俩常常等待对方先做出反应,导致宝宝更加不满,有时薛女士甚至会对宝宝发脾气。宝宝的疝气和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困难也让薛女士非常焦虑。
很多人认为婴儿只有生理需要,没有心理需求。然而,研究已经发现,婴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建立起稳定的认知模式,他们对自我、重要他人和人际关系有自己的认知。如果孩子身边的成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相互矛盾,孩子就无法建立稳定的认知模式,导致他们的情绪和行为难以预料。
婆媳之间的心理矛盾影响了她们及时识别孩子的心理信号,宝宝在等待和吵骂中建立不了稳定的认知模式。这种心理矛盾会对宝宝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。
很多人认为小宝宝只有生理需求,没有心理需求。然而,孩子从零岁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人,他们有自己的需求和兴趣。尤其是在三岁之前,孩子按照自己的大纲来学习,不听从成人的安排。
因此,在孩子周岁以内,父母主要是顺应孩子的需要而不是教育他们。如果孩子的气质属于难养型,父母需要锻炼耐心,适应孩子的需求,而不是按照书本或时间表来训练孩子。教育并不是万能的,也不是越早越好。
然而,老年人的经验之谈也是危险的,他们可以顺应孩子的需求,但不能放任孩子的求助信号不回应。这样会导致孩子建立不良的认知模式,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