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2024-09-21
现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费的时间、精力和金钱无疑比过去多得多,也比前辈们更讲民主,但总的来说,孩子却比过去娇纵、难管了。原因就是如今,家庭生活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,但父母并未及时调整教子方略,导致了孩子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。 例如,力力的妈妈以前每次吃虾都会把虾剥给儿子吃,从来不吃自己。但当她有一次随意地把一块虾仁放进自己嘴里时,力力立刻生气、大哭大闹,并逼迫妈妈把虾吐出来。这样自我中心的孩子将来很难融入社会。
很多人都认为,现在的孩子吃得好、穿得好,所以很幸福。然而,幸福的定义只有孩子自己知道。调查显示,在三种情况下,孩子最不开心:一是父母吵架离婚时,孩子感到惊恐和不安;二是没有人陪他玩,特别是搬到新居后,父母给孩子设置了很多限制;三是被父母逼着做不喜欢的事情,如参加各种兴趣班。 孩子的安全、交往和自主是儿童期的合理需求。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,即使生活条件优越,孩子也不会感到幸福。因此,幸福的童年是让孩子过自己的生活,体验快乐但也面对小小的烦恼。父母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,肯定和鼓励他们表达情绪,并帮助他们调整情绪。
很多父母控制孩子的生活,穿衣服多但却容易感冒,追着喂饭直到孩子不能跑动,这样导致孩子长大后缺乏生存适应能力。父母过渡地代替孩子承担家务活剥夺了他们学习生活自理的机会。 其实,像穿脱衣服、洗脸洗脚、整理学习用具等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做。父母可以从示范到手把手教到只动嘴不动手,逐步放开,让孩子在这些方面学会生活自理能力。父母应该容忍孩子初期的不熟练和不完美,只要坚持一段时间,孩子一定能培养出生活自理的能力。小时候放手,长大后才能放心。
很多父母总是害怕拒绝孩子的要求,生怕这会伤害他们的心灵。然而,现实生活中难免会有挫折。如果我们列出自己向往的东西,并在三年内可能实现的愿望上打勾,大概只能满足20%左右的愿望,就算是相当满足了。然而,现实却是大多数孩子的愿望75%以上都能够实现。很多父母在物质欲望上能够克制自己,却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。然而,太容易实现的东西人们往往不珍惜,从中获得的乐趣也很快消失。孩子也是如此。更糟糕的是,孩子从中学会了不劳而获,他们会通过抱怨、要挟和强求来获得高消费,而不是通过努力和牺牲。 因此,父母应该善于对孩子说不,让他们学会克制自己的需求和承受挫折。有一个实验表明,年幼时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面对桌上美味巧克力的孩子,在长大后的成就远高于不能克制自己的孩子。 然而,很多父母缺乏在现场拒绝孩子的技巧。典型的处理过程是:上街之前告诉孩子今天不买东西,但一到街上,面对诱惑,孩子会耍手段、耍赖。父母为了不丢面子,就会屈服,嘴上还是要威胁一番。然而,这种空洞的威胁永远不会兑现。另一种处理方法是:孩子耍赖时,父母商量好,由妈妈出面说,如果你愿意继续耍赖,我们就先回家。然后不再理会孩子继续耍赖,当孩子发现自己没有用时,就会追回父母。回到家后,父母应该认真与孩子交谈,让他自我反省自己的行为,并主动承诺改正。
小时候,我们都被家长安排承担一定的家务活,但当我们做父母时,几乎没有人指望孩子能帮忙做家务。调查显示,各国儿童每天平均的劳动时间为:美国1.2小时、韩国0.7小时、法国0.6小时、英国0.5小时、日本0.4小时、中国0.2小时。德国的法律甚至规定6岁以上孩子要参与家务劳动。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独立生活,并成功地建立自己的生活。而家务活恰好是增强孩子能力和自信心的途径。比如,3岁的孩子可以帮忙端板凳、递东西,4~5岁可以叠衣服、整理床铺,6岁可以收拾桌子、整理房间,10岁的孩子应该承担家里的某项劳动,如收餐桌、倒垃圾。孩子是家庭的一份子,应该让他们承担家庭的义务。
面对孩子出现问题时,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对待方式,孩子也因此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。中国的家长会打板凳,安抚孩子,孩子学会的是推卸责任和抱怨;美国的家长会装作没看见,不去干预,孩子学会的是独立和自主;日本的家长会批评指责,孩子学会的是承担责任和寻找原因。 其实,很多事情大人不需要急着挡在前面。孩子需要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,承担自己的责任。例如,当孩子把玩具弄丢了,不要急着给他买个新的,让他承担失去玩具的后果。当孩子把朋友的东西弄坏了,不必替他赔偿,让他自己用零花钱赔偿。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。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承担自己的责任,不要反复唠叨。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,而给孩子承担家务和责任的机会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