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2024-08-29
在宝宝学步期,让宝宝自己站起来是一个好习惯。母亲需要客观地判断宝宝的发育情况,如果宝宝有能力自己站起来,就应该鼓励他,并在他面前笑着拍手,给他加油打气。宝宝看到母亲微笑的脸庞,通常会开心地自己站起来,然后迈着小短腿向母亲的怀抱走去。
只有母亲把跌倒当作小事,宝宝才会觉得这事情也没什么大不了的。有些宝宝可能就是经不起摔倒,哭得很伤心,这很可能是大人惯出来的。
如果孩子跌倒的地方比较坚固,或有锋利物质,并且孩子的反应比较大,家长应该立刻上前安慰和检查孩子是否受伤,给他安全感,防止他感到恐惧。
此外,有些宝宝会利用跌倒寻求大人的关注,虽然并没有真正受伤,却会哭着要大人扶。母亲不要认为“不能抱他,会惯坏了”,换位思考一下,如果你想要得到另一半的安慰,可是对方回应冷漠,你心里会很难过吧?
这时母亲可以先用言语鼓励孩子站起来,如果孩子还是不起来,那就不要吝啬你的拥抱,张开双臂告诉孩子“妈妈在这里”,让孩子知道“妈妈爱我”。这样孩子很可能只在你怀里蹭了几下,转身又忘情地玩耍起来。
总结以上几点,孩子跌倒要不要扶,完全取决于孩子自己的需求:如果他暂时没有能力自己站起来,摔得太重无法自己站起来,或许内心非常需要你,这时母亲应该给宝宝帮助,扶他一把,给他安慰。
而那些不论摔得轻或重都需要大人扶、不扶就不起来、还要大哭大闹的孩子,又是如何养成的呢?看看以下这些做法你就知道了。
有些“超人母亲”,看不得孩子受一点点伤,只要孩子摔了,不论轻重,都会飞快地跑过去扶。告诉你,这么做可能会让孩子变得不“耐摔”。
也有些母亲,总是担心孩子撞到或摔到,孩子玩捉迷藏,她们也追在后面喊“小心点,宝贝”、“慢点,慢点,别摔着了”、“别跑那里去,那里有个台阶”……你的过分担心只会让孩子觉得跌倒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,这时让大人扶起来也是不明智的。
许多父母在孩子跌倒时,总是责怪地面不够平整、桌子不小心“撞人”。每次看到孩子从哭到笑,他们总觉得这样做特别管用。然而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更难理解,跌倒的责任本来在于自己,而不是环境,这无疑不利于孩子培养“自我责任心”。
中国的父母和欧美的父母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。比如我们教孩子骑自行车的时候,可能会追在孩子的后面喊“小心点”、“慢点”、“别太快”……而在国外,父母会给孩子戴上头盔、护膝和护腕,然后让孩子自由地摔倒,也不需要大人在旁边唠叨。
我们应该向那些悠闲的父母学习,把孩子活动范围内的风险因素基本排除掉,孩子怎么摔,问题都不会太大。只有当妈妈对“孩子摔倒”这件事心态平和了,你才能真正不纠结是否要扶他这个问题。